无助的时候就喜欢向后看。
在博客以前的旅行日志里,我多次提到过我是个喜欢向后看的人。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过去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当下”发生的种种事情让我不得不需要通过向后看来缓解一下。
关于大学,仔细想了想,似乎很难找到一个词来精确地概括出我这四年的生活,发生了太多在我预期之内和意料之外的事情,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就会不禁想,如果那个时候我没有选择这样,那么又会怎样呢。
在聊大学之前,想稍微聊一点之前的事情作为铺垫。如果看过我博客里一些带有黑历史性质的早期文章,大概会得出“这个人看起来学习成绩不错的样子”这样的结论。理论上来说,按照这样的历史继续发展下去,或许我也可以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从初三到高三,我的成绩开始一路下滑,以至于到高三的时候班主任对我的预期是“考不上 985,好歹考个 211 吧”。最后算是应验了吧,比西电软件工程的提档线高了一分还是两分。因为一直就想要走计算机方向,所以也算是充分利用分数了吧。
其实在入学之后有考虑过要不要从软件工程转到计科,最后是听了几个浙大学长的建议决定不转了。那会儿其实我对接下来的四年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如果是我看来很厉害的人的建议,基本上我都会直接采纳了。现在来看,也不知道是不是某种程度上的盲从。
初入大学的我还是比较单纯,觉得和高中应该差不多,每天就是上课然后写作业,然后四年之后继续读一个研究生。也因此,我几乎对身边所有的人,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朋友,抑或是同学甚至是自己,都说的是“嗯,读研是肯定的”。直到数学课(高数、大物、概率论)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开始有些动摇。加上在小学时期就认识的几个比我大一些的网友都是选择本科毕业就工作,我就在想,我真的需要更高的学历吗,我会愿意再过一年高三一样的生活吗——是的,因为成绩的关系,我从来没奢望过自己能和保研这条路有什么关联。
最终盖棺定论是后面的事情了,这里先暂且按下不表。
在大一的时候,除了正常的课业学习之外,我仍旧干着和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时候一样的事情,做自己想写的程序,比如说抢课程序之类的。不过技术还是相当原始,C# + WinForm。其实关于这些我也在纠结,因为那会儿我也知道国内桌面客户端开发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更何况还是微软的技术。但是我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热情和动力去学习别的技术栈,这应该和我一直以来奉行的“以兴趣或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时学校搞出了一套很离谱的素质拓展计划,叫“八个一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四年间需要完成八个类似于读 100 本书、认识 100 个同学之类的事情。这个现在在知乎还能搜到相关的提问。尽管这个看起来就很没有意义的东西最终不了了之了,但是学生们在一边骂的同时,还在一边想办法怎么来“投机取巧”。有一个同学发起了一个群,用来对付认识 100 个同学这个事情,具体我是怎么进的这个群已经记不清了。
算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吧,我写了个 WinForm 的程序用来直接向后端发数据来快速完成八个一。本来想的是靠这个来赚一笔钱,结果在程序写完之后八个一就事实上废弃了。不过也是因为这个程序,我认识了包括 Frank、Reclu3e 和另外一个忘了 ID 的网安大手子。应该最开始是一个认识他们的高中同学,拉了个群问我八个一系统的技术细节,但我一直遮遮掩掩不太愿意直接告诉他们,怕公开之后我就没法用这个赚钱了(虽然最后也没赚到)。一起在群里的好像还有当时开源社区的负责人,具体聊了什么已经忘掉了,总之最后就聊到了 xidian-scripts 上,这是一套很早很早的时候,学长们写的一些脚本集合。我把 C# 写的课表和物理实验导出 iCalendar 用 Python 重构之后,提交到了 repo 里,算是第一次参与了开源项目。
除了通过技术认识了新朋友之外,大一的时候我逼着自己加入了学校的社联媒体工作室的技术部,来尝试摆脱一下自己社恐的状态。说是技术部,其实每天干的活就是给微信推文制作头图。而尽管是为了摆脱社恐才加入,到最后离开也没有参加过多少集体活动,部门里的人最终也只熟识了五六个。
大学里,在煎熬的必修课之外,终于能体验一次“上自己想上的课”,按照兴趣来上选修课。大一第一学期有一门选修课叫做“交互图形与界面设计”,已经记不清到底是因为没有找到想上的别的课,还是随便选的,总之这门课的大作业是设计一款课堂签到 app 的交互原型。这就是我大学里,第一个“意料之外”的事情。从来没有接触过设计的我在一两周里学了 Adobe XD 的使用和 Material Design 规范,最后还真画出来了。这份作业是我从大学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的基础。
但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必修课都很煎熬,比如“计算机导论和程序设计”,在当时心比天高的我来看就是一门不屑一顾的课。上课老师讲着 Word 的操作和谭 C 的七七八八,我就自己带着电脑啃《C++ Primer Plus》,刷 AOJ 上的题。偶尔抬头听一下课就是为了挑出来老师讲的错的东西,然后当场举手甚至直接打断。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挺感谢那个老师没有觉得我多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学习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比如说使用 VSCode 而不是 Dev C++)、学会如何查找资料并获取权威信息(每次打老师脸我都会搬出来 C 语言规范作为论据),以及尝试去了解一些事情背后的原理(就像博客之前写过的 GCC 里不是 void
也不写 return
的函数的返回值到底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许没觉得这有什么,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对我有了一些正面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 Fuheicat 对我的帮助。我会找他问一些十分基础的问题,每次他都能耐心解答。某种程度上这也让我现在对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耐心吧。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有门选修课叫做“移动互联软件技术导论”。选它是因为这个名字让我觉得是门和技术有关的 PPT 通识课,毕竟谁也不会觉得一门导论课程会在没有任何前置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四周之内完成一个 Android app 的宣传海报、宣传视频、宣传网站、交互原型和成品设计。而真正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才知道,通院在大二有一门必修课是需要完成一套软硬件产品的设计,过程和这门课类似,为了让学生能够不至于直接手忙脚乱,所以才提前一学期开设一门选修课帮助学生来熟悉。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人很好,给我们说如果实在完成不了,做多少算多少,或者可以进行退课。因为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想尝试开发一款 Android app,所以或许是触动了我兴趣驱动的开关,我硬是把这门课扛了下来。在交互课的签到 app 原型的基础上,加上之前导出课表 iCalendar 的经验,最后真的做出来了一款在 Mock 签到之外,可以登录指定用户帐户并显示课表和个人信息的 app。
从零基础学习 Android 开发到交作业,总共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期间的所有我觉得不重要的课,我都在敲代码。好在 C# 和 Java 的语法差别不大,语言并没有成为太大的阻碍。不过说是学习 Android 开发,其实就是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开始写,哪里不会了再去查资料,并没有构建起来什么系统性的框架。交完作业之后,舍友说能不能让我把这个 app 完善一下,他们觉得今日校园真的不好用。于是从 2019 年的五六月份开始,到 11 月,我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都扑在了这件事情上。最终变成了现在的“电表”。这个名字也是舍友帮忙取的。
大学的上半场大概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其他零零碎碎的事情应该不太重要。从上面的叙述里,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我是一个比较爱张扬的人,如果没有,那可能是我的叙述不够到位。
2020 年,疫情改变了所有人。
大二的下学期是在家里以网课的形式度过的,以前的博客里提到过,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出于炫耀的目的,我会经常在软工的大群里向别人安利电表,或者是在别人拿着截图在群里问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跳出来说是我做的 app。因为这个加我好友的人有很多。在某一天的时候,看到之前因为电表加的一个同级的同学拿到了字节的实习 Offer,让我再一次地开始考虑未来方向的问题。最终我决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并且是打算从事 Android 客户端开发相关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学习各种 Android 开发的知识,并将学到的东西通过电表来实现。我对于 Kotlin、MVVM 之类的认知,大多起源于此。
不过大多数因为电表加我好友的人都是反馈一下问题或者夸赞一下,也没能成为深入交流的朋友。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人不太一样,他就是我之前博客里提到过的 luy。
luy 是从数统院转到软工来的,因为他觉得数学那些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在加了我之后,他拉我进了一个叫“学习小组”的群,说是比软工大群的质量高一些,后来发现确实是这样,群里有软工专业前三,还有国奖得主。以往我对这种名字的群的认知一直是开黑群,但进群之后发现真的是个正经的学习群。这个群来自于他们 C++ 课程老师提议的“大家可以组建学习小组”。那个学期应该是我真的有在好好学习的半年,我第一次找回了中学阶段和同学热火朝天讨论问题的感觉。
八月份的时候 luy 提前返校。那天他问我要不要出来撸串,我就答应了。后来和 luy 聊到这天的时候他对我的看法大概是“从你那天不知道该带我去哪儿撸串开始,我就知道你在这方面挺不靠谱的”。吃完饭之后俩人从回民街出来沿着环城公园压马路,瞎唠嗑。从那之后我自认为跟 luy 还算是那种关系比较好的朋友。
大三第一学期应该是我大学四年里度过的最充实最快乐的一个学期了。开学之后为之工作室 18 级的负责人姐大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加入。想了想之前初中暑假说退就退的信息竞赛,高中和大一时候跟同学一起打比赛也是中途放弃导致项目没做下去,以及大二寒假加了个大创项目还没开始做就跑了,我还是先拒绝了。后来 luy 也来问我,我才知道他之前加了为之。这次是因为有认识的人,我最后还是加入了。实际上工作室里并没有做客户端相关开发的同学,我是以后端的名义进去的。
国庆的时候和 luy 一起出去玩了一圈,这个之前有详细写过,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谢 luy 愿意找我玩,虽然我自己都觉得我是那种特别无趣的人。
国庆之后,我基本上就泡在工作室了,还把显示器搬过去占了一个工位。十一月的时候在工作室和 luy 一起接了个小程序外包,他主要负责后端,我主要负责小程序前端(前端还有一个同学 sanzenin)。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写前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又来“任务驱动型学习”。因为是个二期项目,技术栈已经在一期确定好了是 Taro + React 开发,没得选。
做项目途中和 luy 还有 PM 同学一起在工作室通宵过几次。除了有一次是为了赶项目之外,其他几次是因为大家懒得回宿舍了。通宵的时候大家玩过海龟汤、森林冰火人和隐形守护者,还用便携气炉煮过泡面,甚至因为太吵被隔壁信安协会在空间骂过。那段时间还是挺快乐的。
说起来 luy 最开始是打算读研的,但大三开学那会儿也决定工作了,所以我们后来就整了个项目来复习面经八股文和刷力扣算法题。然后在十一月中旬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说,他有个在腾讯的学长,部门在招 Android 实习生。我就硬着头皮投了简历,结果最后一面就挂了。现在来看面经,其实问的东西都不难,但确实准备不够充分,一周时间再怎么也突击不了的。
外包做完之后,我基本上就全力投入到面试准备了,因为想着再不找实习可能就来不及了。在那段时间里我才知道翘课是什么感觉,以及为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去努力的快乐。那会儿经常是晚上通宵,然后翘掉第二天早上的课回宿舍睡觉。
这么说的话,如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其实大学里很多课都是没必要的。不是为了保研的话,我个人觉得是完全可以不在乎的,保证不挂科就行。然后把时间放在自己的目标上,这才是大学里该有的有效学习吧。
临近年末被姐大催着投简历。本来大家都是先投小厂练练手,然后再投大厂,结果拖到了 12 月 31 号(这是真的拖到了年底),觉得好像不能再拖了,就和 luy 跟 sanzenin 一起头铁直接投了字节。他俩投了没多久就被约面试了,但是我等了好久,以至于我都快以为自己是不是简历就挂了。最后知道他俩二面都结束了,我才约上一面。具体经历之前在面经里写过,总之是感觉非常神奇,就是那种“我居然也能找到实习”的意外。
投完之后刚好到考试周,得为自己之前的潇洒买单。两周时间突击所有课程,基本上算是重新学了一遍了。好在最后是有惊无险没有挂科。
面试通过之后我就立刻买票去北京了。我们三个人一起合租了两居室。说实话虽然不是真正离开校园,但这段实习经历就让我觉得进入社会之后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
三月份的时候请假回了趟学校,结果赶上封校,所以回北京的时候我们就从宿舍楼后面没有电网的围栏上翻了出去。有趣的是,翻出去了才发现头顶是摄像头,不过都出去了哪还管得了这么多。另外,在我们准备翻墙的时候,刚好有个出租车路过,就一直停下来等我们。司机后来说是在看视频,但怎么想都是觉得不能跑了我们这单吧。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参与了抖音一个新功能的开发,当时还挺有热情的,觉得所有的抖音用户都能看到我做的这个东西。后来想想我不过就是个螺丝钉罢了,我出力他出钱的事情。五一的时候请假回学校休息,顺便又去成都玩了一圈。
实习期间为了摸鱼打发时间,就加了一个学弟(其实就是卷卷)很久之前就想让我加的酷安群,偶尔上班水水群调节下心情。回学校之后我就拿他们当小白鼠,测试各种电表的新功能了。
关于实习期间的课程、作业和上机,我和一个同学约好了,我实习的时候他帮我打掩护,后半学期他实习的时候我帮他打掩护。于是签到之类的玩意儿俩人都没落下。还是挺有意思的,原来自己以前那么老实。
暑假的时候又回去实习了两个月,顺便完成了转正答辩,拿到了秋招期间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Offer。暑假结束之后我就申请了离职,回学校享受生活。本来打算再找找其他公司,后来也懒得搞了,就摆烂了。大四的生活之前有过事无巨细的记录,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为在学校了,所以和酷安那群小朋友们的交流就变得更多了,从线上水群逐渐到线下聚餐,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面卷卷算是比较社牛的那种,后面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才熟识起来。然后也跟他出去玩过几次,多少也影响到了我让我没那么社恐了。
再就是书记。书记应该是我在小学之后认识的唯一一个兴趣爱好重叠到几乎相同的人(上一个是小学时候的 zyc,不过他后来放弃计算机去学新闻了),程序员、铁道迷、二次元。其实书记是不上酷安的,在酷安群里纯粹是因为卷卷拉进来的。最开始跟他也没那么熟,只是我那会儿在画电表的新 UI 发到群里,然后因为他会一些 UI 设计,所以经常提些意见。
后来到了年底疫情封校的时候,因为想把他做的校内菜单网站集成到电表里,所以才跟他聊了起来。真正见面就是最后一个学期开学的时候群友大聚餐,本来书记是不想来的,结果硬是被我们拽了过来,我才算是第一次见到真人。
关系真正好起来应该是再后来的一次聚餐,但其实我现在对这事也挺一头雾水的。总之就是熟悉了之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能遇到个有很多共同话题的朋友还是不太容易。所以后来毕业的时候我才拉着他一起去运转 6063。
当然除了卷卷和书记之外,别的关系很好的群友也有很多,比如说渣光、水水、陈叔、一姐他们(当然也不止这些)。反正加起来应该比我前三年认识的所有人还多。
整个大四是我大学里最丰富多彩的一段时光,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做过的事,都不是前三年能够企及的。这一年才应该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
说了这么多,如果问我对大学这段经历满不满意,我是不会给出一个 100% 肯定的答案的,哪怕是按照大四这样过上四年,我也不能保证说就一定满意。毕竟遗憾才是人生常态。至于说有没有后悔来到西电,以我四年的经历和目前的生活来看,是不后悔的,这是我在那个情形下能做出的最佳选择了。希望在日后,回想起来这些,依旧能够给予我慰藉吧。
冒昧的问一下学长,当年给你上图形设计选修课的是杨西惠老师吗?
我也很喜欢她上课哈哈哈
哈哈哈是的,我觉得当时杨老师讲得还不错